【药说通城】【每周鉴赏】葛洪在黄龙山修炼

(纯音乐 - 中医养生音乐《天韵五行乐》)

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、炼丹家、医药学家,文学家,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,晋丹阳郡句容(今江苏句容县)人。他内擅丹道,外习医术,研精道儒,学贯百家,思想渊深,著作弘富,于治术、医学、音乐、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。通城县楹联诗词学会将其所赋的《只角楼刻石》编入《古今诗人咏通城》一书。


只角楼刻石


山间修道莫贪忙,忽觉缘岭路更长。

夜来风雨多淫乱,此时唯见路花香。


出身江南士族的葛洪,少年时就喜“神仙导养之法”,自称“少好方术,负步请问,不惮险远”,一生遍游名山寻仙访道,想通过炼丹得到长寿。他年轻时就慕名来到他伯祖葛玄修道炼丹的黄龙山,在该山的最高峰只角楼修炼,现在他修炼的地方被称为云巢。清代钟灵的《幕阜山赋》“迄于东晋,流寓群仙,孝仙谈《太极》之诀,稚川成《抱朴》之篇”,指的就是葛玄在幕阜山修道授徒,葛洪在幕阜山著书立说之事。一山引来两位葛仙,这是黄龙山之幸事。

黄龙山北麓有个地方叫磨针坑,也和葛洪有关。相传葛洪在黄龙山修道,苦练数年,不见因果,便觉心灰意冷,准备还俗。一日,他弃庵下山,行至山北麓,只见峡谷间,巨石累累,个个光洁润滑,皆如磨过。溪边,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妈妈,正握着一根铁棍蘸着溪水在石头上反反复复地磨着。葛洪见之,好生奇怪,便上前问道:“老妈妈,你这是干什么呀?”白发老人答道:“磨针呢。”葛洪便生疑窦:“老妈妈,这么粗的铁棒要磨成针,何日能成啊?”老人从容答道:“有志者事竟成,只要功夫深,铁棒磨成针啊!”葛洪一听,羞愧不已,顿悟自己修道不该半途而废。正欲向老人道谢重返山中时,一眨眼,老人却已不见踪影。葛洪领悟到这是神仙在点化他,于是毅然返回山中,日夜修炼,终成正果。后来,当地人把黄龙山北麓的的峡谷,就叫做磨针坑。这也就是成语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其来历在鄂南的另一个版本。


葛洪在黄龙山生活修炼数年,他留下来最珍贵的东西是写下了《幕阜山记》一文:“山,有石壁刻铭,上言:禹治水,登此山。高于平地一千八百丈,周五百里,二十四气。福德之乡,洪水之灾,居其上可以度世。又有列仙之宝坛场在其侧,旁有竹两本,修翠猗然,随风拂拂,名扫坛竹。其上有池,水正澄洁。时有二鱼,游泳其中。有葛仙翁炼丹井、药臼尚存。山无秽草,惟杞与芳之属。有石如丹珠。绝顶有石田树十亩,塍渠隐然,非人力所!有僧圆曰长庆;有宫曰玉清。鸟道断绝,不可登攀。左黄龙,右凤凰,皆在山麓。”全文虽不足二百字,却让后来人了解了二千多年前黄龙山的自然历史,是一分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料,弥足珍贵!

葛洪名著有《抱朴子内篇》《抱朴子外篇》《枕中书》《神仙传》《汉武内传》 《大丹问答》《西京杂记》《太清玉碑子》《肘后备急方》《稚川真人校证术》,其中《肘后备急方》3卷真正奠定了葛洪医药学家地位。(《肘后备急方》又称《肘后救卒方》、《肘后方》)。所谓“肘后”,是指可以挂于臂肘,以比喻其携带方便,“救卒”二字,则指救治突然发生的疾病。因为是救急使用,因此该书主要记载一些常见病症的简便疗法和急救疗法,也由此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“临床实用手册”,就性质而言,颇有些类似现在所说的“急救手册”之类。

2015年10月5日,备受世界瞩目的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出炉,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外国科学家共同得奖,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,灵感来自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。1971年下半年,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《肘后备急方》一书中受到了启发。书中记载了“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”的内容,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,从而影响疗效。于是,她降低了提取温度,由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,结果发现,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对于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00%!1972年,该成果得到重视,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。


(来源:《古今诗人咏通城》《香城泉都报·圣人足迹留通城之葛洪篇》《杏林趣事》)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